从黔路难行到畅通无阻、从贫穷落后到因路而兴、因路而富、因路而美。公路编织着百姓的幸福生活,却苍老了他的容颜、佝偻了他的身躯,唯独不变的是他33年始终如一的护路情怀,他用辛勤的汗水和永不停歇的脚步,不断延续着那抹永不褪色的“橘红”,成了G320公路上一颗平凡而闪光的“铺路石”,他就是晴隆公路管理段机化站站长——陈荣良。
青春,在泥土中绽放
(相关资料图)
陈荣良的父亲陈宗俊算得上是50年代的第一批交通技术人才,父亲退休后,哥哥陈荣辉和陈荣毅陆续加入公路养护队伍并担任道班班长。受父亲和哥哥的影响,1990年,17岁的陈荣良也上路当起了养路工,成为家里的第四个公路人。
资料图片
磨砺始得玉成。初入道班,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陈荣良就申请到条件最艰苦的老万场道班。地处深山荒野的老万场道班缺水少电和物资短缺是常态,道工们不仅每天要步行七八公里去完成艰巨的公路养护任务,还要步行到10公里外的地方挑水和采购生活物资,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苦。
当时老万场道班管养的还是泥土路,三分靠修,七分靠养,还要靠天,刚铲平的泥路面用不了几天就会出现深深的车辙,每天上路填车辙、平坑槽、挖边沟和铲路肩成了他们的工作日常。遇上雨水季节,一场大雨就把路冲毁了,在那个靠人力养路的年代,只能靠人工一寸寸地挖来疏通边沟、一方方地运来排除路面积水,然后用砂石进行填补,由于物资匮乏,还要自行开采自备砂石,1年下来,治理水毁路面就达30余处。
路程远、养护生产任务重,陈荣良常常早上四五点钟就要赶到养护一线,完成养护任务回来已是灯火通明。
来老万场道班没多久,年轻稚气的陈荣良就深刻体会到了道班工人的艰辛与不易,不到一个星期双手已被磨满水泡。和他一同进入道班的年轻工人们都纷纷离开了,而他却从未有过动摇,在破皮的伤口上简单裹上布条,咬着牙又接着干,直到稚嫩的双手爬满厚厚的老茧感觉不到疼痛。
作为道班最年轻的泥路工,陈荣良懂事得让人心疼,哪里有脏活累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,他总说自己是共青团员,就应该比别人多干,有时候累到晚饭都吃不下,在道班泥瓦房前倒头就睡着了。但第二天他依然干劲十足,每天分配到个人的任务他总是第一个完成,然后又去帮助其他同志。
用沥青的“黑色”绘就人生的底色
“远看像要饭的,近看像挖炭的,再看是养路的”“一天能吃一斤土、一把扫帚一把锹”是陈荣良在G320线养路的真实写照。
人工撒布沥青(资源图片)
1996年以后,随着煤车等重型车辆的剧增,G320线油路损毁严重,需频繁进行路面修补,陈荣良也因此来到了沙子道班,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沥青撒布手。人工撒布沥青除了伤手还伤手套,一轮沥青撒下来,手套要被烫坏好几副,由于当时资金紧缺,陈荣良硬是凭着两副手套撒完所有沥青。每每撒到最后,手套早已破得不成样子,而他浑身都是沥青。
路面沥青铺设工序繁多,且油砂制作是一项技术活,要将砂石翻炒滚烫然后泼上油,掌握不好火候,油砂就会冒黄烟并成坨不能使用。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,每到油路小修,陈荣良就要披星戴月在路上十几天。
为抢抓晴天保证沥青铺设效果,面对高温酷暑和扑面而来的滚滚热浪,陈荣良总是抢着干。每天头顶着三十七八度的太阳,手握高达五六十度的喷枪作业,脚踩着一百四五十度的高温砂石,不知吸了多少油烟,手被磨起了多少水泡,鞋被烫坏了多少双。如果撒布机操作时间过长,装沥青的钢丝高压油管还容易脱落,稍有不慎就会被沥青烫伤,而作为撒布手的他自然难以幸免,但即使受伤他也坚持工作。被沥青烫伤后少则七天,多则一个月才能完全康复。
2002年以后,机械化养护逐渐普及,勤学肯干的陈荣良开始钻研各种机械设备,很快他就取得了驾驶证并熟练掌握了夯机、平板机、灌缝机和综合养护车等机械的操作方法。
“挖出约20公分深的坑槽、用拌和的沙子回填、洒水、用夯机夯实、平板机打紧然后灌缝、清缝……”20来岁的陈荣良已成为样样精通的“老师傅”,别人不会的活他就接手干。
虽然机械化沥青铺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,但陈荣良每天早上五点前就得备好综合养护车的油,下班后还得将车上的沥青清洗干净,这些虽然辛苦,但他都觉得没什么。令人感动的是,负责操作养护车的他不仅要忍受浓烟和热浪的熏烤,长期接触大量的浓烟、粉尘和沥青让他常常满身油污,半天下来比挖煤的还黑。担心身上的油污会弄脏道班房,他每天中午只能眼巴巴看着其他同志回去休息,而自己就找个树脚下简单对付一下。这只是陈荣良艰苦勤奋养路的一个缩影,也正是这些宝贵的经历,磨砺了他如“老黄牛”般勤勤恳恳、任劳任怨的实干品格。
“也不晓得当时是怎么熬过来的,道班上有时候请的民工干一天就吓跑了,说我们养路工的活真不是人干的。”回想起过去的养路经历,陈荣良感慨万千。
“橘红”,永不褪色
经过组织层层考验,2003年,陈荣良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,成为党员的他更是事事严格要求自己,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,他总是冲在最前面,干在最前线,努力践行着公路人“甘当路石,护路保畅”的不悔誓言,公路上的那一抹“橘红”在“鲜红”党旗的映照下更加醒目。
清理边沟
面对熏气冲天的臭水沟和涵洞,他总是第一个下去掏;面对巨石挡路,他第一个拿起榔头往下挥;每到凝冻天气和汛期,他常常担忧到不能入眠,每天晚上都要起来查看易发生险情路段情况,一年下来,他夜间处理的险情达20余处。
深夜疏通路面积水
因G320线有几个路段边坡植被稀少,一下雨就容易发生塌方和排水沟堵塞。为保障车辆正常通行和沿线居住居民安全,他常常冒着大雨,打着手电筒就扎进泥水里,一干就是几个小时。
陈荣良常说:“公路就像我们的孩子,只有公路安全畅通了,我们才安心。”
进入新时代,机械化养护、“四新”技术等的运用让老一辈养路工从繁重的养护劳动中解放出来,但陈荣良始终没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,为了能准确及时发现和处置路面病害和安全隐患,数十年来他坚持每天步行巡查路面,无论三伏酷暑还是数九严寒,如今50岁的他也未曾缺席一天。
为了做好公路应急保畅工作,无论夜晚、凌晨还是节假日,只要有险情发生,总能第一个看到他的身影。
据不完全统计,陈荣良步行巡查的公路里程累计超过2千公里。
放线、开挖路面基层、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……
在G320 线路面病害修补现场,陈荣良正耐心地向年轻同志传授沥青路面铺筑要点,烈日下橘红色的身影显得格外耀眼,那抹不褪色的“橘红”正不断延续!
通讯员 张晴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允凤
编辑 彭芝莉
二审 宋洁
三审 陈俎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