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错误,该诚实还是顽抗

2023-02-08 23:11:03 来源:哔哩哔哩

【出处】《资治通鉴》第125卷 宋纪7

【材料】初,辽东公翟黑子有宠于帝,奉使并州,受布千匹。事觉,黑子谋于高允曰:“主上问我,当以实告,为当讳之?”允曰:“公帷幄庞臣,有罪首实,庶或见原,不可重为欺罔也。”中书侍郎崔览、公孙质曰:“若首实,罪不可测,不如讳之。”黑子怨允曰:“君奈何诱人就死地!”入见帝,不以实对,帝怒,杀之。


(资料图)

【译文】当初,辽东公翟黑子被北魏国主所宠信,奉命出使并州,在并州接受一千匹绢布的贿赂,事发后,翟黑子向高允讨计说:“主上审问我时,我是应该把实情说出来呢,还是应该把它藏起来不承认呢?”高允说:“你是朝廷宠臣,犯了罪就应该讲实话,这样或许还会被皇上赦免,不能再次欺骗皇上。”中书侍郎崔览、公孙质则说:“如果你讲实话自首,很难预测皇上该怎么处理你,不如隐瞒不说。”翟黑子埋怨高允说:“你为什么要引诱我去置身于死地呢?”翟黑子入宫拜见北魏国主,没有把实情讲出来,北魏国主大怒,斩了翟黑子。

【解析】《魏书·刑法志》记载:“枉法十匹,义赃二百匹,大辟。”这就意味着,按照当时的规定,受贿200匹绢布,就是死刑,何况翟黑子拿的是1000匹绢布。事发后,翟黑子陷入了两难。人犯错之后,都会有这个心理活动,是诚实交代,还是顽抗到底。

1、两种不同策略的考虑

翟黑子犯了死罪,如何应对主上的质问,出现了两种声音,一个是以高允为代表的诚实派,一个是以崔览为代表的隐瞒派。两方说的都有道理,但是翟黑子选择了隐瞒。因为任何人内心都不会主动承认错误,都会存有侥幸心理,他内心是不想承认错误的,所以在询问过高允之后,心理上不能接受,于是才又找到崔览和公孙质继续询问,当他们两人和自己观点一致,翟黑子马上得到了心理依靠,故而立即认为高允是错的。可以这么说,很多人咨询怎么办之前,其实心里早就有想法,都是寻找支持,而非正确答案。

2、领导眼里最看重诚实

翟黑子拒不承认自己受贿的事实,这让北魏国主大为恼火,直接斩杀了翟黑子。职场上正确的答案,通常都是反人性的,这次也不例外。其实在皇帝眼里,你受贿多少,这只是个法律问题,组织规则问题,但是你不说实话,这就是对皇帝隐瞒,这样的人不值得信任,一旦定位为不能信任,那么还留着,就有自身安全的问题。所以,翟黑子本来只是一个经济错误,现在上升为權力安全问题上来了。一个又犯罪,又不诚实的下属,要他何用?一点留下的价值都没有,所以直接杀了。

3、诚实需要有两个前提

很多人会有疑问,不是说“坦白从宽牢底坐穿,抗拒从严回家过年”吗?我们为什么这时候要对领导实话实说呢?其实这有两个前提,一个是领导宠信,另一个是领导询问。因为领导宠信,所以,在领导眼里,经济问题相对于诚信问题是个小事。你只要诚实,还罪不至死。其次,领导并没有交给有关部门公事公办,而是亲自过问,这就是给翟黑子一个机会,而没有直接上纲上线,这就是想看看他的态度。如果真的想法办他,直接抓了审就行了,还问什么问?

那么,翟黑子该如何说呢?其实很简单,把高允的话改造一下即可,“臣的确错了,来之前很多人劝我,让我对陛下隐瞒,但是我觉得,我已经犯了一次错了,再隐瞒就是错上加错,更加罪不可恕。希望皇上开恩。”其实,翟黑子这种事,既然事发,能隐瞒的住吗?老实点,还能争取个态度。其实在皇帝眼里,抓你个小辫子,能让你更听话。领导对身边人最看重的还是忠诚,忠心,诚实,缺一不可。

推荐阅读>